以火燻烤,是邵族傳統料理手法之一,能發揮食材原有風味;而當有朋自遠方來時,搭起篝火堆、點起了火,不一會兒,濃煙四起、瀰漫天季,篝火堆熊熊烈火,與四周揚起歡樂的歌聲,給人溫暖,也展現熱烈好客之情。
油豐創辦人品油師沐蓉(小毛)老師與創意蔬食金牌主廚小智師,即使早已被許多人尊稱為「師」,但依舊重視且從未忘記每一個來自他人的忠告和建議;即使是針對自己最擅長的食材與文化,亦是如此,總是一本初心,在生命的每一刻都虔敬地往四面八方前行,向更有智慧的人們請益學習。
繼探訪柚子、白蘆筍產地之後,他們再次出發,前往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的伊達邵部落,從「火」開始,在邵族部落再一次向大自然學習「食」的精粹。
「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白鹿時,無意間來到了日月潭,發現周遭風光明媚且水中魚隻肥美,回到部落後告知族人,認為這是處可以世代生存的地方,於是舉族搬遷來此。」美麗的傳說吸引了沐蓉(小毛)老師,在老友也是南投旅遊達人連繡華的領路下,與小智師走入伊達邵部落,與邵族文化展開激盪。
內容目錄
Toggle/原民生活智慧 與自然和諧共生
康熙年間的《諸羅縣志》提及水沙連(含今日的日月潭)寫著:「岸草蔓延,繞岸架木浮水上,藉草承土以種稻,謂之浮田。」指得是用竹木承載土壤浮在水面上以種植作物,是水沙連特殊的種作方式。
但對邵族人來說,「浮田」非田,而是邵族先民誘捕魚蝦的方法。在邵族王國國王袁守康指引下,沐蓉(小毛)老師看到日月潭上的浮田,作法就是將竹排或膠筒綁成浮架,上面鋪覆少許土壤,再種上野薑花之類的花草,吸引魚蝦前來覓食時,易於撒網捕捉。族長指出,日月潭中的在地魚種,會在「浮田」根部產卵,可避免水位落差時,魚卵被沖走流失之虞,是邵族人永續生態的智慧,浮田同時還有防浪功能。
或許也因為日月潭魚類產量非常豐富,邵族族人擁有捕撈的巧思,除了浮田,族長帶著沐蓉(小毛)老師參觀的四手網就是邵族捕魚的主力工具。四手網是以四支竹竿,從四個角落撐起一張大魚網,架在竹筏前端放進水裡,魚群便從攤平的網子邊緣游進網中,當魚網被拉起,如同大手般,魚就游不出來了,令人嘖嘖稱奇。族長提到,四手網的魚網面積大,可捕獲的魚蝦多;此外因為漁夫只需要把魚網放至潭裡,隔段時間回來收網即可,不需遠離岸邊,輕輕鬆鬆即可收穫滿船,是種可兼顧農務的聰明捕魚方式。
邵族人除了擁有豐富的日月潭漁鮮可享用之外,或許是因為與其他族群接觸得早,族人們從農耕時期即會種稻,米食也成為族人的主食;其次則是蕃薯、芋頭、花生、玉米及周遭環境隨手可採的野菜、野果。為了採集、烹煮及體驗來自大自然與邵族部落的滋味,小毛老師與小智師更跟隨族長,穿過山林小徑尋找邵族人特殊的蔬菜野味──刺蔥樹。
刺蔥,有著美麗的學名「食茱萸」,但它因為樹幹上長滿瘤刺,據說連鳥兒都無法找到棲息之處,而被稱為「鳥不踏」。連繡華說,辣椒還沒引進部落時,刺蔥是原住民調味增香的主要天然辛香料,葉片及嫩芽有特殊香味,剪下嫩葉剁細可做沾醬。
/與在地交流 部落食材激盪靈感
此外,芋頭、番薯也是邵族族人的副食之一二。連繡華談到,野芋頭是邵族的節慶食物,族人採拾山產個頭不大的小芋頭,炊熟或火烤後,沾醬油或刺蔥沾醬食用。番薯在原住民文化中,有很多吃法,炊、烤或者打成果汁。
來到部落,看見食材原型、吃到食材原味後,小智師立馬想分享這份悸動,於是以親自鮮採刺蔥做醬,以刺蔥獨有的檸檬胡椒香,加上九層塔及橄欖油,調製出刺蔥青醬。令人驚喜的是,小智師還特別帶來親手以原住民常用調味香料馬告與土肉桂為材,自製的馬告白醬和土肉桂紅醬,與在地飲食文化交流。
族長升火,以火烤番薯與地瓜,熟透後蘸上小智師手做原民香料三醬。族長對小智師調製的刺蔥青醬讚不絕口,也親手製作邵族最具特色的「白鰻」。
據說原本為狩獵民族的邵族,遷徙居住日月潭之後,因居地環境改變,族人順應改以漁撈維生,祭儀供品也從狩獵所得改為以漁撈做供品。有一說是邵族祖先初遷居於此時,最大的主食是潭中的各種魚類,其中以白鰻最肥美,因白鰻有強韌的生命力,所以邵族族人每年祭拜白鰻,祈求邵族永遠強盛繁榮。
因此,至今每年農曆七月初三,邵族都會舉行傳統祭典「拜鰻祭」,族人們會準備以糯米製成鰻魚形狀的「白鰻麻糬」為供品祭拜祖靈,祈求平安團圓以及漁獲豐收。製作白鰻麻糬的第一步是先將糯米以水浸泡,接著族長將泡過的糯米放入木製的蒸桶內蒸熟後倒入杵臼內樁搗成麻糬,取出揉捏成鰻魚狀的,頭部可用龍眼籽做眼睛。
曾經白鰻麻糬只有在邵族祭典時才吃得到的,現在變身成了當地最受遊客青睞的特色美食之一「白鰻棒」,用小米和稻米搗成麻糬,順著竹籤做成鰻魚造型,放在爐火上烤,烤好的白鰻棒,沾蜂蜜或抹鹽巴,甜鹹兩相宜,外脆內軟口感香Q相當特別。
/尊重山林所賜 取用有節制
採自山林、捕撈於水潭,雖然邵族人取食材於大自然,但他們心中都有一把尺,取用不多,夠吃就好,對大自然感恩。這一趟邵族行,小毛老師和小智師安心的品嚐到大自然的美好滋味,從邵族文化及農漁獲特色中,體會到食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
沐蓉(小毛)老師從嘗試以番薯蘸了小智師的三醬,感受到不同族群飲食文化素材賜予食物不同口感、刺激與特色,以及更要珍惜大自然的賜予與所有得來不易的食物。在花蓮度過成長歲月的小智師提到,因為花蓮也有很多原住民,他從小就有想法能善用在地香料,這次實現融合邵族當地香料做出三款醬料,是很棒又精彩的體驗。
這一趟的邵族尋味之旅,腳踏實地、親手摸觸體會大自然的恩賜,師法大自然、永續大自然,學習永無終點。
參考資料
浮田:
https://daa.ukn.edu.tw/ezfiles/6/1006/img/800/04.pdf
https://www.dmtip.gov.tw/web/page/detail?l1=2&l2=61&l3=28&l4=139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192
(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現在浮嶼的主要用途是捕魚,稱之為「浮嶼誘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