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自然所有 泥漿變白金 ─ 花蓮羅山村泥火山水豆腐DIY

為了接觸、體驗更多台灣在地好食材,沐蓉(小毛)老師與小智師持續發揮「一台車凸歸台灣」的精神,一步步腳踏當地,品嘗道地原味,以好食材創作一道道美食佳餚,讓更多人認識屬於台灣的滋味。

聽說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村民,就地取材取泥火山水製作豆腐,入口口感綿密紮實,滿滿豆香,吸引來大批遊客,儼然成為「白金」;於是秉持「良食」得「智造」的堅持,沐蓉(小毛)老師與小智師再出發,前往花蓮最南端的富里鄉,到羅山村學習如何巧妙運用泥火山水,創造珍貴的食物。

水,被認為是所有生物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更因

一條來自羅山瀑布的獨立灌溉水源,且村中從未有任何污染性工業進駐,讓周遭環境始終保持純淨天然的樣貌。

村民們不僅引好水滋養大地,灌溉農田,創造出成功外銷日本的富麗米;更巧思妙想將泥火山水沉澱過濾後,成為製作豆腐的秘密武器,運用大自然的恩賜,與大自然永續共好,讓羅山村更顯耀眼。

開車沿著台九線(花東縱谷公路) 一路南行,沿路如同一條綠色走廊,綿延的秀麗山脈中,果園、茶園、稻田、牧場錯落有致,綠意盎然,多采多姿。擁有農場實作經驗的沐蓉(小毛)老師強力推薦年末年初走這條公路最美,由台九線看到斗大的「羅山休憩區」指示標誌後,轉入花79鄉道,也就是沿景坪產業道路來到小毛老師與小智師的目的地─大自然體驗農家。

大自然體驗農家的木門、木桌、木椅,沒有過多的裝飾,構築出農居的質樸

情調;更吸引沐蓉(小毛)老師與小智師的是屋內的泥火山豆腐體驗區內,已不常見的青斗石石磨以及大爐灶。領著小毛老師和小智師體驗製作泥火山豆腐的是農家主人林益誠,他也是一位資深的「返鄉中年」。返鄉後,除了經營泥火山豆腐的手作體驗、客家傳統美食的開發與推廣,也擔任羅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團結社區力量,採取友善環境的低碳元素概念,以最在地的食材,呈現最道地的美味,和社區居民一起努力創造兼顧生態永續的產業鏈,期望能帶動羅山朝向成為「里山社區」邁進。

認識了羅山社區後,沐蓉(小毛)老師和小智師就準備體驗以傳統方式自製泥火山豆腐。林益誠首先提到,老祖先在無電時代,就是倚靠石磨,將黃豆磨成豆漿來製作豆腐。手作豆腐的第一步,是在石磨洞口依序放入黃豆,接著沐蓉(小毛)老師隨著林益誠的示範,手握木製器具兩邊,一拉一推地讓厚重石磨緩緩轉動,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其實很耗體力,也讓沐蓉(小毛)老師有感而發的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先人不僅靠體力,也是運用是智慧,才能做出好吃豆腐。

就這麼一拉一推石磨,瞬時,石磨流出乳白色的豆漿, 下一個步驟,小智師拿起豆漿桶,沿著鍋邊將豆漿倒入,在大灶上煮熟。林益誠指出,煮豆漿時很容易燒焦黏鍋,為了不黏鍋,過程中適時以鍋鏟攪動。

由於大爐灶開大火,能將火力分散在大鍋的各個角落讓豆漿很快熟。在這個步驟有個小撇步,就是當鍋鏟在鍋中翻攪,能感受到微微的熱氣時,就表示這鍋豆漿快煮滾了!當豆漿煮滾時,就要加入取自泥火山的天然泥火山水,將其作為鹽鹵取代石膏加入豆漿中。小智師舀起豆漿,倒入鋪有濾布的容器,濾去豆渣,由於泥火山水含有鹽鹵,且略帶鹹味,加到煮好的豆漿能使其凝結成豆腐花,相較於石膏凝結,鹽鹵能釋放出更多水分。凝結成的豆腐花需放到壓模器具中,將水分壓出,才能維持有彈性的口感

這個步驟,沐蓉(小毛)老師與小智師都稍微用力緊壓模具,讓豆腐花成型。揭開濾布時,成型的白色豆腐佈滿小小坑洞,讓人立刻拋去刻板想像,因為泥火山水,做成的豆腐可能灰灰的顏色,夾雜著火山焦味的誇張想像。

/慧眼獨具 土地賜予只待有心人

大口舀起一匙泥火山豆腐,口感軟嫩紮實,滿口漫溢濃郁黃豆香。羅山村

泥火山豆腐好吃的秘訣,不僅是泥火山水而已,還使用了林家自家有機栽種的黃豆。林益誠的父親林運枝十多年前就開始種植有機黃豆,但有機黃豆種植非常費工,不僅從栽種、除草到採收,全靠人力;採收下來的黃豆莢,還得經過日曬程序才能脫殼,流程繁複不打緊,收成還得看天氣。林家種植黃豆面積約1公頃,一年兩收,但曾在多雨之年,慘淡收成800公斤;遇上天候絕佳的年度,則能收成2,000公斤。

原來,泥火山水不若石膏之類人工凝結劑那麼容易讓豆腐成形,所以必須要用到更多的黃豆,甚至可能得用到比一般加石膏的量要多上一倍,也因為如此,泥火山豆腐的豆香味更加濃郁,泥火山水也會將豆子的甜味帶出來。兩相加乘,讓泥火山豆腐更吸引人了。而且林家栽種的黃豆品種「花蓮一號」,是花蓮農改場改良的本土品種,其蛋白質42.1%含量優於其他品種,出漿率也高,豆香濃醇,相當適合製作豆漿及豆腐。磨出來的豆漿,味道特別香醇;製作出來的豆腐,自然散發濃醇的黃豆香。

心意足地做好泥火山豆腐後,沐蓉(小毛)老師和小智師在林益誠的領路下,走訪羅山村與泥火山。和大自然體驗農家相距約步行約十多分鐘路程的羅山大魚池,名為魚池,卻更像是美麗的埤塘,水清見底,小魚隱約可見。魚池上搭建了

曲橋、涼亭,漫步橋上也好,端座涼亭間休息也行,放眼望去四周綠意,還可遠眺羅山瀑布,翆綠的湖面倒映出花蓮山巒的美,景致清幽。徐徐涼風吹來時,舒服極了,被遊客稱為羅山小秘境。

羅山村位於斷層帶上,羅山大魚池即由源自斷層內的自然湧泉水和泥火山的泥漿堰塞而成的湖泊,早年主要功能是灌溉梯田,現在則以休閒遊賞為主。環湖走一圈後,大約兩、三分鐘腳程就可以看到泥火山。泥火山是因火山活動造成特殊而少有的地質景觀,羅山村的泥火山多呈緩盾狀或窪盆狀,像是30~50公分的泥水灘,不停地冒著泡泡,平常大概只有幾處小噴口,噴出少量的泥漿跟天然氣,又帶著鹹味,因此被當地人稱之為「鹽坪」,但若遇上斷層活動、地震來臨,其噴發情形會加劇。居民們慧眼識英雄般地珍惜大自然的賜予,竟能讓這些看似不討喜的泥漿,成為活絡當地經濟的食材原料之一。

/巧手煮豆腐 從大地餐桌學會惜福

原來,村民們的祖父母輩,早在日治時期就從台灣西遷來到花蓮羅山村,落地生根。那時,物資稍嫌匱乏,羅山地區的日本人發現可以取泥火山泥水做為鹵水製作豆腐。由黃豆製成的豆腐,是擁有高蛋白、低脂肪特色的健康食物,在日本,從江戶時代起就是相當普及的平民美食,至今依然是日本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看著日本人取泥火山水製作豆腐,羅山村民也聰明的依樣畫葫蘆的學會了,家家戶戶的婆婆媽媽們都會做出拿手的泥火山豆腐及豆腐佳餚。

只是後來,隨著時代變遷,食品製作、加工技術突飛猛進,以機器取代人工,大量生產才能迎頭趕上需求,因此羅山村的村民也漸漸不再親手自製耗時費工的泥火山豆腐。直到2003年羅山村開始逐步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盤整挖掘傳統食物時,泥火山豆腐在失傳數十年後,再度回到人們的視線,也開始將這個全台唯一的泥火山豆腐製作方法,體驗課程讓更多人認識羅山村、泥火山與泥火山豆腐。

親手製作且品嘗過泥火山豆腐後,小智師運用泥火山泉水,設計五道泥火山豆腐佳餚,帶著大家品嘗在地食材、品味地方風情、認識當地飲食文化,從飲食感受當地生活。

泥火山泉水不只能做豆腐而已,小智師顛覆既有印象,以泥火山泉水製作第一道菜「全素無奶起司拼盤」。取回泥火山泉水後放置沉澱約一星期時間,讓泉水從灰濁變為清澈。全素起司使用腰果製成,加入泉水製作,經過發酵,能讓起司散發出淡淡自然發酵味,呈現出獨特風味,盤中有切達起司的煙燻風味、契福瑞的檸檬堅果香、卡芒貝爾的松露香氣,利用泉水製成,口感純淨又甘醇。

接下來端上桌的是小智師細膩佳作「老菜脯菊花豆腐」,他提到沉澱後的泥火山泉水純淨,最適合熬製高湯,放進老菜脯,渾厚回甘的滋味讓湯頭甘醇迷人。最精彩的是碗中那朵菊花豆腐,小智師以細膩刀法,在泥火山豆腐上下刀,千刀不斷呈現出菊花盛開的姿態;也讓平價的豆腐變身成賞心悅目,以「色香味俱全」形容絕對當之無愧,值得細細品嘗。

第三道「黃金豆腐乳漬菜」,運用泥火山豆腐乳的發酵風味,加入水蔬菜及調味做成黃金泡菜醬汁,將水生作物─蓮藕做成傳統漬菜,讓平淡脆口的蓮藕,多了淡淡水果的豆腐乳香氣。

近年來,花蓮農改場輔導成功試種茭白筍。第四道「泥火山豆乳茭白筍」,也是以泥火山豆腐乳調味、入菜。將煎香的茭白筍,淋上特製的豆乳醬汁,是日式料理的經典菜色,入口茭白筍甜香有嚼勁,結合豆腐乳,風味獨特又驚奇,吃在地、品在地,滋味最棒。

最後一道「日式燒豆腐丸子」,採中日合璧的料理手法,將泥火山豆腐製作成丸子,佐以日式照燒醬,讓丸子入味,搭配日本元素,讓整道菜展現新風貌。

走訪羅山村、體驗泥火山豆腐,讓沐蓉(小毛)老師與小智師感受台灣絕美土地,也看見農民們善待土地、保護地力,善用自然給予,不強取豪奪,愛惜水資源,

為土地永續盡心盡力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沐蓉(小毛)老師說給你聽:泥火山小知識

到底什麼是泥火山?跟火山又有什麼不一樣?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說明, 原來泥火山依所在地域不同,分為陸上泥火山和海底泥火山,羅山村的泥火山屬於陸上泥火山。目前已知台灣的陸上泥火山,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及東部之泥岩區;一般見到的泥火山,多是泥漿模樣,或者是累積成為一個圓錐形的泥尖頂。